勉县武侯祠坐落在城西汉江河畔,原诸葛亮征战时屯军汉中的"行辕相府"故址。
据《三国志·蜀书·诸葛亮传》载,诸葛亮征战时,长期驻兵汉中勉县,临终前遗命,"葬汉中定军山"。
《三国演义》第一百五回《武侯预伏锦囊计》也有描写:"丞相临终,命葬于定军山,不用墙垣砖石,亦不用一切祭物。后主从之。择本年十月吉日,后主自送灵柩至定军山安葬。后主降诏致祭,谥号武侯;令建庙于沔阳(即今日勉县),四时享祭。"
这就是勉县武侯祠的来历,它比成都武侯祠还早建四十多年,堪称"天下武侯祠之首",又有"天下第一武侯祠"之说。
这是一座具有陕南地方传统建筑风格的千年古祠,反其向而为之。一般古制祠庙是"坐北朝南",而勉县武侯祠却是"坐南朝北",即取诸葛亮念念不忘"北定中原,兴复汉室"之意。
进入山门,看到的是倒座乐楼,坐北朝南,两侧是东、西辕门,行人至此都要下轿下马。中间正对着大牌坊,正面匾额写道:"汉丞相诸葛武乡忠武侯祠",背面匾额写道"天下第一流"五个大字,都是清人手笔,清式建筑。
穿过牌坊,是一座琴楼,据说仿古阳平关。古阳平关,离此也不远,《三国演义》中诸葛亮设"空城计"的西城不可能就在此地。街亭在哪儿?在甘肃天水那边,离这儿还远着呢!还有楼上高悬一匾"高山流水",此典故出自《俞伯牙会钟子期》,比喻会知音之意,难道诸葛亮的"空城计"抚琴演奏的是"高山流水"?这就太讽刺了,司马懿竟成了他的知音。从敌对关系来看,"知己知彼"是可谓"知音",要不然司马懿吓跑了,恐怕有埋伏。这就是故事,真要是打仗的话,怎么也得派个尖刀连侦查一下,再决定是否打或者撤。
到了戟门,正面有"精忠粹德"匾,背面有"名世挺生"匾,楹联分别是:"日月高悬出师表,风云常护定军山"、"此地始终关大汉,何年将相似先生",寓意着诸葛亮高风亮节。
过了戟门,这才到了武侯祠核心院落。到了拜殿,匾额楹联更多,门口正中是"大汉一人",一边是"代仰清高",一边是"典垂星耀"。楹联是"品隆三顾业,盖三分,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斯,策定两朝心,存两表,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舆"。
进去"莫大于天"、"其犹龙乎"、"天下奇才"、"理意肫诚"、"南阳卧龙"比比皆是。还有冯玉祥通过中原大战悟出的道理题写的碑刻:"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,仰流风于遗迹万古清高。"
进入大殿,高悬"山高水长"匾,内外两联:"扶汉心坚惟谨慎乃能担当事业,伏龙誉早必深潜而后腾踔云霄"、"未定中原此魄何甘归故土,永怀西蜀饮恨遗命葬军山",总结、赞誉诸葛亮的一生。
正中神龛供奉的是诸葛亮的塑像,关兴、张苞分列两厢,横匾是"知性知天",特别是"忠贯云霄"竟是清嘉庆皇帝御笔,两侧楹联是"羽扇纶巾天下士,文经武纬后人师"。
据《重修忠武侯祠墓碑》记载,嘉庆年间,白莲教活动频繁,官兵几次清剿均难消灭。可每当白莲教到陕川边界活动时,定军山就不时的有旗帜、帐房闪现,白莲教疑是官兵所至,慌忙逃遁。官绅富户却以为是诸葛亮显圣,便由沔阳知府逐报朝廷。嘉庆皇帝得知大喜,便批文赦发金银,重修忠武侯祠墓。竣工之时,嘉庆皇帝又挥毫写下了这"忠贯云霄"四个大字,沿途驿站奉旨发往沔阳,悬挂于大殿神龛之上,以褒奖诸葛亮精忠报国之英灵。
后面崇圣祠又称寝宫。左右匾额"两朝开济""所存者神",内楹联是:"兵在攻心三分聊竭解悬力,鱼如得水六出诚为尽瘁哀";外楹联是:"萃灵爽于一堂国之重臣家之孝子,享明烟于亿代前有列祖后有慈孙",点名了是供奉历代朝廷为诸葛亮谥封的牌位和先祖后代的地方。
过了琴台,便登上了望江楼,是武侯祠的最南边,此楼高耸,地势不错,"襟军山而带沔水,依天荡而枕雷峰",南望汉江,远眺定军山,与诸葛亮墓遥遥相对------是文人雅士,登高望远,抒怀吟诵的地方。
武侯祠在什么地方(天下第一武侯祠—勉县武侯祠)
整个武侯祠还有东西两院,形成中轴对称。东院有"六有山房","言有教、动有情、书有为、霄有得、息有养、瞬有存",形象思维,寓意深刻,供人休息,读诗赏碑。其中墨林,镶嵌着各时代的碑刻,记载着、歌颂着诸葛亮的智慧、德行、功绩。最早的是唐贞元十一年(795年)"蜀汉丞相诸葛武侯新庙碑铭并序"一碑,沈炯撰文,元锡书丹。元锡倒是唐代人,也有书名。
西院名"静观精舍",告诫人们"学须静也,才须学也", 也有读书台。其实,离此不远的卧龙岗上,有诸葛亮读书台,并立有两通碑,一通是"汉诸葛武侯读书台",一通是南宋陆游《游诸葛武侯读书台》诗碑。
院落的古树也比较多。据载,武侯墓内有54棵古柏,象征着诸葛亮的寿辰。武侯祠内有64棵古柏,寓意着"八卦之形",现如今还有十几棵,树粗如两人合搂之抱,相传为蜀汉炎兴元年所植。近人更是补植百棵,枝叶茂盛,万古长青。
斗转星移,历尽沧桑,勉县武侯祠已成为汉中较大的古建筑群,已成为人们《三国游》缅怀诸葛亮的重点旅游景区。
推荐您阅读更多有关于“”的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