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
下等才智的人在自己所犯的错误中总结经验,而上等才智的人则是在别人所犯的错误中总结教训。
有这样一句话:“世间所有的道理,如果不是自己悟出来,别人怎么说都没用。”
这一句话中表述的意思就是自己体悟的道理才能更加刻骨铭心,对一件事情的理解才会更加深刻。
但是换一种角度思考,其实这句话并不完全对,因为人生不是所有的道理都需要自己亲身体会才能明白,能够在别人走过的路或者经历的事情中找到规律,这才是真正的智慧。
智慧需要自己亲身体悟,但不需要自己亲身经历。
所以唐太宗李世民专门设立了一个“谏议部门”,让魏征做“部门经理”,随时给自己提出意见,这不就是借别人的经验完善自己的人生吗。
而且在魏征临终之时,唐太宗还说:“以铜为镜,可以正衣冠;以古为镜,可以知兴替;以人为镜,可以明得失。”
能够从其他事物中推知规律总结经验,也可以走好人生路,如果凡事都需要自己用犯错来总结经验,需要自己走弯路才能找到规律,那你的人生有多少时间可以为弯路付出代价呢?
《菜根谭》之中有一句话,叫:
万境一辙,原无地着个穷通;万物一体,原无处分个彼我。世人迷真逐妄,乃向坦途上自设一坷坎,从空洞中自筑一藩蓠,良足慨哉。
万事都是同一个道理,没有必要逐一弄清楚;万物本是一体,原本没必要分出彼此。但世间之人迷失本性去追逐妄心,就像在平坦的大道上自设障碍,在空旷的地方自设许多屏障,真是令人感慨。
事物之中本身就存在着共同的哲理,同一件错误虽然有着不同的因素,但是将这些错误归类和深究,就会发现错误的根源其实大体相同,只要能找出这些规律并且举一反三,自然能为自己的人生避开很多弯路。
二、
比如刘邦在坐稳江山之后,韩信当时握有重兵,并且深得军心,这件事情让刘邦寝食难安。
此时张良私下对韩信说:“你还记得勾践杀文种的故事吗,自古以来只可与君同患难,哪能与君共富贵呢?”
说完之后张良急流勇退,请求回乡养老,后来很多事情都以养病为借口,再也不管。
而韩信虽然知道张良的话有道理,但是他仍抱着侥幸心理,认为刘邦不至于过河拆桥,于是就留了下来。
但谁知道,刘邦还是容不下韩信这根眼中钉,后来又加上有人借机落井下石,诬告韩信要谋反,于是刘邦便对韩信下了毒手。
与韩信相比,张良在这件事情上体现出不一样的智慧,那就是急流勇退,他知道在任何一个时代,功高盖主的事情都不会长久的存在,而且这件事情演变到最后也会成为一种祸患,只有及时远离,才能避免这个祸患殃及自身,所以他也做出了一个明智的选择,最后也有了一个相对良好的结果。
其实除了张良之外,萧何的结局也不错,而萧何之所以能够保全自身,不仅是因为他本身的智慧,也是其他人对于他的提醒。
比如有几次刘邦率军在外作战时,让萧何留守长安,但刘邦并非对萧何不管不问,而是三番五次的派人从前线回来慰问萧何。
萧何自己并没有察觉,还是身边的人对他提醒说:“你觉得刘邦真的是担心你的安危或者是简单的慰问你吗,他只是对你起疑心罢了,你也要大祸临头了。”
萧何经过点拨之后恍然大悟,还想尽各种办法消除刘邦对自己的疑心,最后才有一个良好的结果,否则他的下场比韩信也好不到哪里去。
真理容易察觉,只要用心去思考,即便没有亲身经历,也能够通过观察世间规律来为自己规避风险和错误。
很多人之所以没有通达这种智慧,就是因为心中存在着认知事物的障碍,用自己的狭隘思维否定了人生应该体会的道理,或者是缺乏对自身的正确体会,总抱着侥幸心理处理人生问题。
当自己真正走了弯路的时候,才明白自己并不是人生的幸运儿,自己也只是众多凡夫俗子之中的一个。
既然这样,我们就要懂得去除内心屏障,去体认智慧,找清规律,既然是凡夫俗子,那就依照世俗的规律生活,这样自然能够使人生越发顺畅。
作者|国学书舍
品读国学智慧,感受古人文化,体悟不一样的世界,看见不一样的人生。